“侦”基孔肯雅热,“检”筑健康防线丨医学检验科揪出“关节痛”元凶!

2025-10-21

 近期,以高热和关节剧痛为主要症状的基孔肯雅热备受关注。如果您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突发高烧、皮疹,尤其是剧烈的关节疼痛,除了要警惕登革热,还有一种传染病值得关注——那就是基孔肯雅热。今天就由医学检验科将带您揭开检测面纱,看看它如何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证据。

 

01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
 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通过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,症状以发热、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。名称源自非洲土语,意为“弯脊之痛”,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蜷缩的姿态。

02典型症状有哪些?

 潜伏期 112天,通常为37天,主要症状包括:

 急起高热:体温迅速飙升至39℃甚至40℃以上,持续高烧不退,部分患者热退后可能再次发热(双峰热),整体发热期相对较短。

 剧烈关节痛:呈游走性,多累及手、腕、踝、趾等小关节,也可波及膝、肩等大关节,其中以腕关节受压疼痛为典型特点。

 皮疹表现:发病后25天,80%的患者在躯干、四肢伸展侧、手掌、足底及面部出现斑疹、丘疹或紫癜,部分患者伴瘙痒。

 其他症状:可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纳差、腹痛等消化道症状,以及畏光、结膜充血或出血、肌肉疼痛、疲劳等。

 

03跟登革热有何不同?

 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,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发病初期都有高热、头痛、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,容易混淆。

 不过,二者也是有区别的,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,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。

 因此,一旦出现发热、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,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早期对症治疗,可有效缓解不适症状。

04检测方法

 1.血清学检查

 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:采用ELISA、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,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。

 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:采用ELISA、免疫荧光抗体测定(IFA)、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。

 2.病原学检测

 ★核酸检测:采用RT-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。一般发病后4天内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。

 ★病毒分离:采集发病2天内患者血清标本,用VeroC6/36BHK-21HeLa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。

 

 临床症状虽可提供重要线索,但病原学检测才是确诊的关键依据。我院医学检验科已开展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核酸检测(PCR法),可为早期快速确诊提供支持。该方法直接、特异,通常在发病初期(17天内)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,以确认是否存在病毒核酸。

05预防措施

 清除孳生地

 1.57天检查并清理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,翻扣闲置容器,倒掉花盆、瓶罐、水桶等容器积水、给废弃轮胎钻孔防积水等;

 2.每周给水生植物换水,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根系;

 3.环境治理,疏通沟渠,填平洼地,定期清理绿化带、院落中的杂草和落叶,对无法清除的积水使用安全的灭蚊剂。

 杀灭成蚊

 在成蚊密度高的区域,可在花斑蚊活跃的晨昏时段,通过专业人员在空中喷洒杀虫剂,从而达到杀灭成蚊的效果。

 防止叮咬

 1. 物理防护:减少蚊媒活动高峰期(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)的户外逗留时间,尽量穿着浅色、宽松的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。

 2. 化学防护: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效驱蚊成分(如避蚊胺、派卡瑞丁、驱蚊酯等)的驱蚊剂,并按说明书要求及时补涂。

 3. 居所防护:安装纱窗纱门并保持完好,睡觉时使用蚊帐(特别是婴幼儿)。室内可使用蚊香、电热蚊香液/片或电蚊拍等方式驱杀蚊虫。

 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治可控,核心策略就是清积水、灭蚊虫、防叮咬。了解它的传播规律,及时清除身边积水,做好个人防护,防蚊虫叮咬,我们就能有效抵御这个“弯曲病”的侵袭,享受健康生活。

 备注:本文图片均由AI辅助生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