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重症康复】拒绝“躺平”,让患者在ICU里动起来
2025-06-30
日前,李先生因严重的肺部疾病、脓毒性休克、急性肾衰竭住进了重症监护室,医生们根据情况,给予了气管插管、呼吸机辅助呼吸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高级生命支持,之后进行了气管切开术。在稳定病情的同时,为了尽快恢复李先生的自主生活能力,康复团队及时介入,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。从最初的呼吸训练到逐渐增加的肢体活动,李先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着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,他不仅成功脱离了呼吸机,还能够自己坐起来、下地行走。如今,李先生已经回归了正常生活,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。
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常需要制动,而长期制动会造成各种并发症,如压疮、深静脉血栓、坠积性肺炎、废用性肌萎缩等,还会增加其他问题,包括ICU获得性肌无力、ICU经历综合征等。重症康复的早期介入有助于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,进而加快受损功能的康复进程,缩短ICU住院时间,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医务人员指导李先生进行肢体活动训练
什么是重症康复?
重症康复是指在严重疾病或严重伤害状态下,通过系统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,帮助患者恢复到尽可能接近或达到最佳的身体、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。这一过程涉及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合作,包括医生、护士、物理治疗师、职业治疗师、言语治疗师、营养师、心理咨询师等。
为什么需要早期重症康复?
1.预防并发症。长期卧床或缺乏活动容易导致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、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。重症病人早点开始康复,可以有效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。
2.促进功能恢复。康复训练可以加速受损神经、肌肉等组织的修复和再生,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。
3.提高生活质量。早期康复能在更短时间内促进恢复健康,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,减轻家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,更能帮助患者早日、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、享受生活。
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
早期重症康复的干预措施
1.体位训练与管理:定时更换体位,防止压疮,预防肢体挛缩,维持良好血液循环。肢体功能康复训练:包括被动/主动活动与运动训练、关节活动度训练、体位转移训练等。
2.心肺功能训练:如重建腹式呼吸模式、加强呼吸肌训练、促进痰液的排出和气道的通畅等。
3.吞咽功能训练:针对吞咽障碍的患者,进行感觉刺激训练、口腔运动训练、吞咽肌群电刺激等。
4.物理因子治疗:利用声、光、电、磁等物理因子进行治疗,以缓解疼痛、促进炎症消散等。
5.心理疏导:重症患者常伴有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心理疏导对于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。